中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时间: 2021-06-18 作者:YHJ 阅读次数: 48中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它强调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前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中班数学师生有效互动
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
引发讨论的提问。引发探索讨论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去讨论,去扩散,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认识各圆形的活动中就适合提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想想为什么要用圆形的呢?
激发幼儿想象的提问。抓住作品种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幼儿摆脱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幼儿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例如在认识6以内的数,在数字的造型上,引发幼儿大胆想象生活中类似于这些数字的东西。在比较粗细大小的过程中,投放不同粗细的棍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简单的学具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探究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是一种设置悬念,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操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寻求答案的一种提问。比如,认识6以内的数的过程汇总,让幼儿让想想生活中的6有哪些用处。
双向性提问。在数学活动中,不仅教师要善于设问,还应该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因为幼儿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比如在按顺序和倒序的方法进行排序的活动中,首先让幼儿说说哪个问题还不明白,需要请同伴或老师帮忙解决答案。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展开讲述,问答活动,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掌握巧妙回应机智
在活动中教师要学会控制等待时间。等待时间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幼儿对问题的态度。研究表明,当等待时间只有一秒钟时,幼儿将没有思考的余地,回答的质量难以保证。而将时间提至三到五秒时,幼儿的回答相对延长,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参与,回答的准确率提高,回答的档次提高,幼儿自信心增强。所以要在提问会学会控制等待,让幼儿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此,我认为,等待时间的长短应该与所提的问题相适应,并最终与问题所要实现的目标适应。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幼儿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较快的进度和较短的等待时间或许就是适当的;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幼儿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就应该给幼儿足够的等待时间去产生期待的结果。
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在提供参与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表现之后,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虽然反馈活动既可以是即时的、随堂的、非评价的,也可以是延时的、脱堂的、评价性的。但我们教师“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时间给于反馈,同时也是幼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每位幼儿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合理的赞扬可给幼儿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批评则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扼杀其学习动机。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幼儿应尽可能地鼓励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鼓励有助于维护幼儿的自尊心,有利于幼儿进一步地去思考。
活动过程的设计
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
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
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服务. 这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