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
时间: 2021-01-07 作者:YHJ 阅读次数: 6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其研究对象被确定为3~6岁幼儿时,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即将幼儿的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幼儿发现的身边的问题为基础,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师幼共同活动中,让幼儿初步学会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真实问题,这样的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挑战性,不是幼儿轻易就能解决的。
基于问题的学习背景下的幼儿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从一个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称为驱动问题)开始学习,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幼儿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师幼参与其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问题相关的已有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支持;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获得的新经验、新方法,并能将它们作为已有经验迁移到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升自身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置于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解决中,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和教师合作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案例一:搭建悬空的看台
第一阶段,当问题出现时,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并以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
建构区在开展“特别的房子”搭建活动,幼儿曾先后搭建了宫殿式的建筑、倾斜的建筑,现在正在搭建悬空的建筑。教师及时提供小范围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建构区创设“我来挑战”的墙饰,粘贴一些悬空的建筑图片,为幼儿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鼓励幼儿按自己的计划搭建特别的房子,并在反复尝试、探索中解决遇到的搭建问题。可是,在搭建体育场的看台时,幼儿在比对实景图片时发现看台的遮阳篷不够长,一搭就倒,不能给所有“观众”遮风挡雨。一段时间内,来到建构区的孩子们尝试了很多次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教师针对观察发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发幼儿思考并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渐渐地,许多孩子开始关注并讨论建构区的这一问题。
第二阶段,当问题解决遇到瓶颈时,教师对现阶段幼儿问题解决的进程作出价值判断,将小组活动扩展为集体活动,层层递进展开,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教师在建构区观察发现,始终困扰幼儿的问题症结在于如何使积木悬空部分最大化。于是,集体活动“搭建悬空的看台”应运而生,其重点在于让幼儿感知积木的悬空与重心位置的平衡关系,探索让“积木悬空部分最大化”的方法。活动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线,经历了“幼儿的观察—个人探索—小组动手操作—尝试多种解决办法—体验成功—挑战新问题”的过程。具体情境如下:
1.提问:这几天建构区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听到其他小朋友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提问:我们一起来帮助建构区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3.介绍挑战内容“在桌子边将一块小积木最大限度地悬空”,同时强调使用的材料及演示悬空和做标记的方法。
4.请幼儿探索使一块积木悬空部分最大化的方法。幼儿在桌子边自主探索将小积木最大限度地悬空的方法。教师请幼儿比一比谁的小积木悬空部分最多,并请积木悬空部分最多的幼儿分享经验。教师接着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运用现有材料,探索增加小积木悬空部分的方法。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再往前推一点,小积木就会掉下去呢?(体验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有关)用什么方法可以不让小积木掉下来呢?”
5.再次提出挑战,请幼儿搭建悬空的看台。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因为幼儿在建构区搭建的看台遮阳篷都只有一小部分悬空,没能为坐在看台上的所有“观众”遮阳,于是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用小积木为看台搭一个遮阳篷,要求能为所有“观众”遮阳。幼儿自愿结合(一人也可以),自取材料进行探索,尝试用小积木在看台上搭出足够长的能遮住所有台阶的遮阳篷。
第三阶段,当问题解决时,师幼及时分享取得的成果,适时开展评价。
师幼共同欣赏幼儿搭建的作品,教师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搭建方法,并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探索搭建看台遮阳篷的不同方法。
教师将建构区搭建活动中小组幼儿的问题扩展为全体幼儿共同探索的问题,主要依据如下:一是在观察中发现的真实有效的信息,即真问题是什么;二是当小组幼儿无法解决问题,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持续搭建的兴趣时,经过思考和价值判断,发现这是一个有益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果断决定集中全班幼儿的智慧,让全班幼儿共同面对问题;三是小组幼儿的问题解决要成为全班幼儿共享的经验,离不开适宜的活动组织形式,离不开教师围绕幼儿真问题的提问引领,离不开在尊重幼儿自主的同时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